陕煤化中亚能源:有些困难超想象

发布日期:2017-07-11     来源: 中亚能源      点击量:2762   
分享:

中国化工报

陕西煤化集团控股的中亚能源公司中大石油炼油项目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楚河州卡拉巴德市东方工业园区,与哈萨克斯坦毗邻。该项目年加工原油80万吨,总投资4.5亿美元,总占地面积5200亩,主要产品有各类标号汽油、柴油及液化气等,原油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 

该项目是吉国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其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和最大的税源项目之一。其生产的各类成品油几乎全部销往吉国市场,有效降低了其进口依赖。该项目已成为“一带一路”中吉务实合作的典范,为中吉两国人民友谊延续搭建起新的桥梁。项目采用中国先进、成熟的催化裂化工艺和设备,目前依然是中亚地区最先进的炼油装置,油品收率比当地及周边国家同类项目高20%以上,污水处理和自动化控制水平遥遥领先。

屈指算来,中大石油炼油项目从2009年开始施工已有8年时间,建成投产也3年半了。这个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吉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目前项目运行情况又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供业界借鉴?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化工报记者近日对中亚能源公司进行了深度调研了解。 

先行先试“走出去” 

“吉国能源资源贫乏,油气加工能力薄弱,主要依赖进口。早在2009年,陕煤化集团就开始远赴当地实地考察,随后就成立了中亚能源公司,在吉国新建中大石油炼油项目。”提及当年的经历,参与该项目建设的中亚能源公司董秘王九龙如数家珍。 

据介绍,中大石油炼油项目项目于去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正式转入生产运行阶段,目前生产运行平稳。 

为何要选择吉国布局?在陕煤化集团看来,从经济角度考虑,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唯一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经济全球化使吉国获得了较多的外来投资;从贸易角度看,吉国与我国接壤,是中国通往中亚的门户和重要节点;从市场角度看,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区域总的炼油能力只有几十万吨,而每年市场需求成品油约500万吨,长期依赖进口;从成本角度看,吉国税赋和人工成本较低,项目建设成本容易控制。 

权衡再三,利大于弊,陕煤化集团决心放手一搏。 

建设困难超出想象 

吉国工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好,在该地投资难度显而易见。尽管中亚能源公司对项目建设的困难早就有过系统预估,但现实还是要比想象的更艰难,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想象。尤其是吉国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政治环境不够稳定,“三股势力”及IS等恐怖分子对项目建设的威胁始终存在,导致一些政策的不延续甚至断档。 

王九龙介绍,在吉尔吉斯斯坦,除了水泥和沙子,项目建设所需的设备装置几乎全部要从中国运过去,甚至施工用到的吊车、铲车等工程车辆,也不得不从中国采购或租赁。货物发运期间,由于铁路运力有限,好不容易才装上的一车皮物资,辗转好几个国家,半年后才姗姗来迟,物资有时在途中丢失被盗,让人伤透了脑筋。铁路不通时,就得走公路,项目建设初期,经常是百余辆大货车从新疆出发,浩浩荡荡翻越天山而来。 

如果说物资匮乏还能想办法解决,那中吉两国之间在设计规范、理念标准等方面巨大的分歧,就让人十分难受和痛苦了。该项目工程设计由中国的设计院承担,但吉方开始并不认可,按照当地法律要求,每张图纸必须由吉方设计院进行二次设计和翻译。但当时吉国人手里拿着的还是1938年之前苏联的规范。现代化的工程项目标准规范无从可考,不仅产生了大量费用,对工期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无奈之下,中亚能源公司邀请吉国建设部、建筑检测中心、地方建设局等相关部门代表,去中国考察访问炼油企业。参观了一圈后,吉国人终于竖起大拇指,“中国炼油企业管理很先进,人家其实是行家!”他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 

坚持本土化战略 

“我们始终坚持‘本土化’战略,炼油项目生产经营管理主要以吉方人员为主,让他们感受到是自己的企业,实现合作双赢。”王九龙对记者说,2012年开始他们就着手开展当地人才培训和储备,并与西北大学合作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定向培养技能型、管理型人才。 

目前,中大石油项目891人的员工团队中,中方员工290人,吉方占601人。公司高管中吉方占7名,每个车间(部门)也均有吉方中层管理人员。因种族、信仰、习惯、语言等造成的隔阂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只要这个企业好了,自己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 

吉国楚河州热伊尔区区长图鲁斯别克·努格耶夫表示:“中大石油项目建成以来,很大程度改变了热伊尔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明 转载


关闭
上一篇:【我在他乡挺好的·“一带一路”陕西人】陕煤员工吉... 下一篇:陕西大德投资集团设立“大德慈善基金”